当前位置: 首页- 资讯 正文

“灵猴”跃山林,他们是一支救援“绝境奇兵” 天天滚动

2022-12-09 22:22:49 来源:四川在线

遂宁消防“灵猴”山岳救援队。

四川在线记者 赵荣昌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有训练任务的每天早上7时,遂宁市消防救援支队山岳救援队队长何月会准时出现在训练基地。整理装备,小到一块压缩饼干和一根绳子;检查设备,大到攀岩绳索和固定担架。

山岳救援队自2020年6月组建以来,这样一套历时10分钟左右的完整流程,何月和队友操作过近千次。“每一个都是救命的东西。”他说,“容不得半点马虎。”

近年来,随着探险游、户外游的走热,由于部分游客和“驴友”安全意识淡薄,逃生自救能力不强,导致遇险事故时有发生,山岳救援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

遂宁市消防救援支队山岳救援队作为全省消防系统组建较早的一支专业救援力量,队员们先后参加过“8·8”九寨沟、“6·17”宜宾长宁等地震救援和2020年四川特大洪涝灾害等近百场抢险任务,是救援现场名副其实的“绝境奇兵”。

11月全国消防宣传月期间,记者跟随着他们进行了实地体验。

队员通过绳索转移救援人员演练。

山林中飞跃的9只“灵猴”

四川山岳众多,一直以来都是户外爱好者眼中的热门地,游客和“驴友”在探险中被困的案例时有发生。据四川省消防救援总队的统计数据,2021年全省消防光山岳救援处警就超过500起。

“在崇山峻岭、危崖峭壁之间开展救援,一不留心就连消防员自身也会有危险。”四川省消防救援总队作战训练处相关负责人向记者演示了一套完整的救援流程:山岳救援要先确定被困者的位置,消防员跋山涉水到达被困地点,再将被困人员转运出来。

时间跨度大,携带装备多。因此,山岳救援对于消防员的专业水平要求很高。

队伍组建之初,遂宁消防支队便想了个贴切的名字——灵猴山岳救援队,“猴子是很有灵性的动物,跳跃在山林之间很灵活。”何月说,希望队友们每次都可以像猴子一样灵活高效完成救援任务。

灵猴山岳救援队共有9名队员。“安全官”熊裕、“先锋”丁海军和孙国宾、“系统手”吴静……何月介绍说,“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点,需要承担不同的任务。”

不善言辞的熊裕,是队伍里最细心的人。“我的工作主要是为了保障救援过程和救援人员的安全。发现不安全的地方,需要现场提出整改意见。”熊裕告诉记者,他是一名具有十多年消防救援经历的“老兵”。

同为“先锋”的丁海军和孙国宾,是经历过50多次救援任务的“生死之交”。救援中,两人默契的配合是每次顺利完成救援任务的最大“保障”。但是在现实中,两人性格却完全不同:前者做事细致入微,后者则以胆大出名。

每次接到警情后,两人都需要第一时间到达救援现场,需要根据现场情况搭建起救援绳索,开展救援。

“搭建救援绳索是一项专业性很高的工作。”何月随手拿起一根绳子向记者解释,“很多时候都会遇到危山峭壁,绳索不能碰到锋利的岩角。”

“队员都是我从支队几百个基层消防指战员甄选出来的。”何月毫不掩饰内心的自豪。他拿出一张表格,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每个人的各项数据成绩:绳索救援、高级进阶技术、山岳救援技能与行动管理、救援与应急医学知识储备……

队员们进行救援。

不同寻常的“双盲实验”

“老吴,今天又给我们安排的什么‘大餐’?”面对队友们的“起哄”,“系统手”吴静用手指做了一个“保密”的手势。

上午8时,所有人整装上车,记者赶紧跟了上去。

“吴静是最令我们头疼的队友,也是我们最佩服的。”出发前往训练场的路上,何月开口道。

“今天我们训练什么科目?目的地在哪里?”当记者抛出疑问后,何月摇了摇头,指向吴静。

“这是‘双盲实验’。”吴静打起了“哑谜”,“地点只有我和司机知道,科目只有我知道。”

摇摇晃晃半个小时后,车子在一山头突然停了下来。“所有人请听今日训练的考题。”吴静现场出题,模拟假设一名游客在山中游玩时,不慎掉落在垂直高差约800米、深度160米的半山腰,肢体受伤,无法行动。

接到考题后,何月迅速组织队员们“展开救援”。航拍器升空勘查地形、“安全官”根据反馈回来的信息制定方案、“前锋”换装准备出发……

何为“双盲实验”?吴静揭秘道:“就是不知道目的地情况和现场场景。”

“由于山势相对陡峭,碎石较多,一定要避免对救援人员和被困人员造成二次伤害。”何月通过对讲机将信息源源不断地传给正在救援的“先锋”。半个多小时后,两名“先锋”采取向上救援的方式,将“被困人员”救助到安全区域。

“任务完成!”何月起身向吴静“报告”。“不合格!”看着一脸不解的何月和队友们,吴静拿起救援绳索并指向其中一名“先锋”的膝盖。

“绳索存在磨损,甚至有部分地方存在锋利岩角触碰的风险,救援人员膝盖有擦伤,没有按照要求紧固好防护装备,操作过程中护膝滑脱所致。”吴静的点评,让何月彻底傻了眼。

“这些都是‘小菜’。”吴静悄悄告诉记者,野外搜索、野外生存、通讯导航、医疗急救等专项训练是家常便饭。“有时候拉练,经常要在野外训练超过50个小时。”吴静说。

“队伍组建两年多来,参加过上百场救援战役,但是没有发生过一起伤亡事故,救援成功率100%。”何月告诉记者,吴静每年都要专门针对性地设置一些演练科目。

“最爽的是‘高温瑜伽’。”一名队员插话说,每年8月份,遂宁地面最高温度能达到50摄氏度,队伍每天要在这样的高温下训练超过8个小时。

队员们进行救援。

6人取得国际双绳救援技术专业级教练资质

结束训练回到基地短暂休息后,记者在何月的办公桌上看到他对每一次演练的总结:救援训练中,教练员对训练中的安全防护、操作要领、注意事项等进行再评估再检查。

何月认真地对上午演练进行了总结:针对情况,制定了“三点两线一组”的救援编成。即三点为至少三个坚固的确保点,保证锚点系统绝对安全;两线为一条主绳索救援线路和一条确保勘护线路,实时做好岩角保护、监测线路安全;一组为担架救生组,第一时间接触伤员对其进行医疗急救,利用担架转运至安全位置。

何月在还原上午救援过程中向记者分析说,队员采用了个人技术到团队协作,从基础巩固到技术进阶,综合使用了上升与下降、障碍通过、绳索转换、锚点架设、倍力系统制作、担架固定、担架垂直提升救援等山岳绳索技术,利用担架伴护的方式,连续通过了两个负角度高难度地形,成功将伤员转移至安全位置。

队员们在开展救援。

他告诉记者,目前遂宁市消防救援支队山岳救援队6人取得PETZL国际双绳救援技术专业级教练资质。

他解释道,山岳考验的不仅是消防救援人员的专业救援能力,同时也考验着不同情况下的应急处置能力,更是一项专业性强,业务理论扎实,高风险高危险,技术较高的救援科目。

因此,绳索救援专业队定位“崖、谷、坡、洞、井、楼、水、空”等各类环境,从难、从险模拟实战,从难、从严开展训练,围绕系统搭建、上升下降、河流横渡等课目展开训练。

何月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写到:我们把悬崖当“训练塔”,把高楼当“练兵场”,练配合、练协调、练默契,积累救援经验、磨练队伍毅力,磨合提升小组协同作战能力。

遂宁消防供图

标签: 救援人员 绳索救援 双盲实验

上一篇:儿童感染新冠后,如何居家隔离?阳性人员居家如何合理膳食?四川疾控答疑:新动态
下一篇:天天观察:今冬四川主要受干旱和低温影响,可能有阶段性强降温时段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