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资讯 正文

新春走基层丨探访泸州江北镇,看“蔗里鱼乡”如何推进乡村振兴?

2023-01-25 21:17:01 来源:四川在线

四川在线记者 范芮菱 泸州观察 龙欣雨 胡容 摄影报道


(相关资料图)

1月24日,大年初三。泸州市江阳区江北镇先锋村的一栋二层小院,春联、灯笼烘托着过年的氛围。

尽管被家人催了好几次,罗中群并不慌忙,左手拿着镰刀,右手扶着甘蔗,利索、干净地将一根根甘蔗砍成小截,倒放在一旁:“你们先吃,等我把这些甘蔗砍了就来。”

罗中群种了甘蔗20多年,家里有4亩甘蔗地,每年能带来4万元的收入。每到过年,留下几十斤“卖相”最好的甘蔗“招待”归乡的亲戚朋友,已经成了他的习惯。

甘蔗林下,公鸡肥硕

作为川南的“甘蔗小镇”,江北镇现有6000余亩甘蔗基地,产量4.8万吨、年产值超4500万元,当前还大力发展水产养殖,打造“蔗里鱼乡”,助力乡村振兴。新春之际,四川日报全媒体新春走基层采访小分队走进江北镇进行实地探访。

全市唯一规模化甘蔗基地

家门口就有红糖厂

驱车行驶在江北镇沿江路上,两侧都是葱郁的甘蔗,肩并肩、背靠背,笔直地连成一片。

江北镇甘蔗林

“以前甘蔗哪儿有那么集中、规范哦,都是自己随缘种。现在,随时都有市上、乡镇的专家来指导,教我们如何管护……”看着家门口一亩亩甘蔗地,罗中群感叹。

江北甘蔗,对于地道的泸州人来说,耳熟能详。因气候适宜、临江靠水,早在上世纪60年代,江北镇就有种植甘蔗的历史。

“从2022年起,我们开始推进标准化种植。发展甘蔗设施栽培、大棚种植,扩大设施农业规模;推进中医农药试点、探索发展套种技术,提升甘蔗产量、品质……”江北镇党委副书记周沁介绍,江北镇全镇8个村(社区),种植甘蔗的农户有1200余户,2022年全镇甘蔗产量4.8万吨,涉及内江甜城18号、广东黄皮、黑皮、台湾大白甘蔗等多个品种。

葱郁的甘蔗笔直连成一片

如何把甘蔗“变现”,让村民荷包鼓起来?镇上谋划了“加工”和“自销”两种出路。

尽管已经过年放假,但路过江北镇李氏红糖厂,仍然闻得到弥漫在空气中的红糖香。20多年时间里,厂里从最初的两口锅熬红糖,发展成七口锅,目前平均一年可熬制150余吨红糖,产值达300万元,消耗镇上甘蔗2000吨。与此同时,由江北镇金钩村集体公司开办的红糖厂即将投入使用,今后每年可消耗甘蔗5000余吨,熬制红糖500余吨。江北镇还成立了节节甜专业合作社,充当收购商与农户之间的“纽带”。

“今天7辆客车拉了一百多吨甘蔗到周边商家。最忙的时候,有20多辆卡车排着队拉甘蔗。”节节甜合作社负责人刘国贵介绍,如今,江北甘蔗的名声已经“响遍”云南、贵州、重庆等地,为村民人均增收3万余元。

钻研特种鱼养殖

产值可达1200余万元

距离红糖厂不远处,特种水产养殖基地,65岁的李申学迎面走来,手里抓着一条肥硕的甲鱼。

“今天要发15只甲鱼到重庆永川、5条岩原鲤到泸州城区……这几天都忙到给周边老板备货,过年了,特种鱼卖得更好了。”将甲鱼装进塑料袋后,李申学利索给袋子舀水、充气、绑扎,一气呵成。

李申学正在展示养殖的鱼儿

他是江北镇特种水产养殖专业技术协会理事长。从1981年底退伍返乡后开始养家鱼,后因为特种水产市场竞争力更好、产品价值更高,便开始养殖岩原鲤、甲鱼、胭脂鱼、鸭嘴鲟等特种鱼类。

在水产养殖基地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排排手写资料,办公桌上,《中国水产》《科学养鱼》等杂志层层叠叠。“这些都是我每次养鱼记的笔记,只有会学习、钻研、总结,特种鱼才养得起走。”翻看着此前的养鱼“日记”,李申学感叹。

如何让特种鱼带动更多人致富?2000年4月,李申学牵头组织21名养鱼爱好者,成立了江北镇特种水产养殖专业技术协会,后来又成立康达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依托石鱼村建起“特种养殖”示范基地,采取“协会+支部+基地+农户”模式,自培十余种特色水产养殖品种。

李申学正在抓鱼

甲鱼产卵池、露天养殖池、孵化室,在养殖基地,记者看到了养殖甲鱼的完整流程。“先培养种鱼,再去产卵池下蛋,再把蛋捡到孵化池孵化……甲鱼的养殖周期在三年左右。”说起养殖,李申学来了兴致。当前,基地已经建成标准化的温室大棚1580平方米、岩原鲤产卵池50平方米,甲鱼产卵池1600平方米、露天养殖池35000平方米、孵化室15平方米。

“2022年,特种水产养殖专业技术协会向市场提供特种鱼20吨左右,实现产值达1200余万元、利润500万元,协会成员人均收益4万元。”谈起未来规划,李申学表示,还将继续推进水产养殖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发展,让“蔗里鱼乡”的招牌更响。

标签: 水产养殖 专业技术

上一篇:文旅消费活力旺,宜宾南丝路不夜城单日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丨春节趣玩四川-全球热点评
下一篇:泡温泉、看夜景 ,绵阳安州罗浮山人气火爆丨春节趣玩四川